日本这个国家的可怕之处在于,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总会有一些豪言壮语!可以说,在这场工业4.0带来的世界格局大调整中,中国不仅要追赶德国和美国,更要时刻关注邻国日本的言行!
通往工业 4.0 的途径有很多。德国利用制造业的繁荣,美国利用互联网的加速。日本的工业4.0路径很特殊,但日本的工业4.0水平并不比他们低。我们先来看看美国和日本在工业4.0方面的竞争。
首先,我们都知道特斯拉是美国发明的。其安全最高时速可达297.7公里/小时,百公里加速时间为3.2秒,续航里程为480公里。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美国的电动汽车是如何做到这一水平的呢?
据彭博社整理的信息显示,特斯拉共有来自日本、美国、法国、瑞士、瑞典、韩国等14家供应商,包括横滨轮胎、松下、瞻博网络、Intuition Software、德纳、达索系统、博格华纳、伟世通等厂商,这些供应商涵盖轮胎、锂电池、软件开发和汽车变速箱供应等多个领域。
也就是说,特斯拉所使用的材料和零部件是来自各个国家的“拼凑”而成。那么为什么美国能造特斯拉,而其他国家却不能呢?
这其实就是美国工业4.0(美国指的是工业互联网)的作用。特斯拉的动力系统实际上是由7000多块松下电池提供的“18650”(直径18mm×长度65mm)圆柱形小型锂电池。但我们一般无法做到每个电池的电压相同,所以当电压不同时,电池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热!所以这就是传统电池的瓶颈。然而,工业4.0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台机器都可以根据产品特性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美国使用了大量的传感器和软件,以及一些大数据分析,实时测试每个电池组的电压,然后自动调整电流。所以,特斯拉实际上是工业4.0的成品(当然未来还可以改进),是一个大型的移动智能终端。
特斯拉的突破不仅在于电池性能,还在于材料。例如,当发动机叶片高速运转时,温度会逐渐升高。美国是怎么做到的?这又是工业4.0。机器生产设备可以先提取产品的材料特性、环境要求、使用寿命等参数,然后与大数据库结合,找到对应的材料,做到随时随地、随时来。 。加工,但在过去,人们需要进行各种实验来寻找材料,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如今,工业4.0缩短了这些流程,这就是特斯拉等里程碑产品诞生的原因。
这就是工业互联网在美国的应用。
水木然点评:美国的“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主要强调互联网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然而,所有使用的材料都是从其他国家供应的。尽管互联网在工业4.0中扮演着“大脑”的角色,但其血液和营养却被其他国家控制。
因此,日本电池圈流传着一个概念:特斯拉危机迟早会爆发!
日经科技在线近日援引一些日本电池技术人员的话说,如果特斯拉这样做,迟早会出现“特斯拉危机”,而这7000多块18650电池就是危机的导火索。由于18650最初是索尼内部使用的规格名称,其基本结构20多年来没有发生变化。正如日本一些电池技术人员所说,“18650始终是消费类产品的电池,寿命只有几年”。
锂电池劣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和热。日经技术评论认为,从结构上来说,18650的耐水性和耐热性并不强。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改进圆柱体与盖板之间的密封垫片,但电池技术人员认为18650的水蒸气阻隔性能“仍然不如使用复合薄膜的软包电池”。散热问题,由于18650单元内部几乎没有缝隙,散热较差,当然特斯拉也采取了一些对策,但随着供货量的增加,电池劣化导致重大缺陷和事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日本电池行业有传言:“特斯拉可能放弃18650电池战略”。特斯拉的电池将从18650单元改为大型车用电池。因为如果以安心、安全为基础的汽车事故频发,特斯拉肯定会失去声誉。而且,日产、三菱等其他纯电动汽车推动者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势头,而特斯拉则成为引领纯电动汽车行业的标杆。一家合资企业的失败,将会对整个纯电动汽车零部件市场产生影响。特斯拉小小的肩膀上承载着巨大的期望和责任。
特斯拉于2008年首次向市场推出纯电动汽车,当时推出了限量2500辆的两座车型“Roadster”。有趣的是,这款不使用18650电池组的汽车几乎没有用户投诉,尽管舒适度较差,有时还会出现故障。这可能是因为买家并不把Roadster视为一辆汽车,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先进且具有挑战性的玩具。但未来恐怕不会那么简单了。对于瞄准大众消费市场的特斯拉EV来说,消费者会严格要求它作为一辆汽车。特斯拉能否消除风险?这将取决于被誉为天才的马斯克的决定。 (以上内容来自日经科技在线)
由于掌握了电池能源,日本GLM正试图以纯电动汽车的形式复活以前的跑车。该公司目前正在一辆一辆手工制造纯电动汽车。 GLM计划于2015年以每月10辆的速度开始量产,并于2015年完成99辆的交付。
因此,每个国家在工业4.0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大家互相配合,谁都离不开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但每个国家都不愿意只固守自己的“家业”,同时进行竞争。
与日本不同,美国的工业4.0更注重工业互联,是工业资源的智能整合,体现在系统集成领域。特斯拉就是这样诞生的。此外,美国还强调与人的联系,甚至试图主张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的、全球性的工业网络,但其内涵已经超越了制造过程和制造本身。
例如,通用电气推出了24类工业互联网产品,涵盖油气平台监控管理、铁路机车效率分析、医院管理系统、提高风力发电机组发电量、电力公司配电系统优化、电力公司配电系统优化等九大平台。医疗云影像技术,努力突破技术壁垒,促进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
美国工业4.0与日本工业4.0的矛盾在于,美国试图整合所有工业资源,而日本则始终试图通过自身发展建立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制造业是工业4.0的基础,能源是制造业的基础。基于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推出的“第三支箭”刺激计划加大了对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补贴力度。丰田汽车等日本主要汽车制造商正在与政府合作开发燃料电池汽车。这势必会蚕食特斯拉电动汽车在美国的市场。
在工业4.0方面,日本非常重视能源供应。安倍晋三宣布,计划到2015-2016财年将国内加氢站数量从目前的17个增加到100个。这是日本政府首次制定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产业发展时间表。日本政府还希望到2025年将燃料电池汽车的售价降低至2万美元左右。
日本重视能源的背后,其实是对制造业的重视。日本首相咨询机构“制造技术论坛”向政府提交的报告强调,制造业是日本的生命线。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信息产业、软件产业。日本专门制定了《机械产业振兴法》,并于1999年起草了《制造业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日本经济产业省于1999年制定了《国家产业技术战略》 2000年为信息通信、机械、能源、材料、环境、航空等13个工业部门确定了发展目标及其要求的战略措施。
2014年,日本经济产业省继续将3D打印机列为优先政策支持对象,并计划当年投资45亿日元实施名为“利用3D建模进行产品制造革命”的大型研发项目以技术为核心”研发出全球最高水平的金属粉末造型3D打印机。因此,当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和1980年代将制造业视为“夕阳产业”并热衷于将科技发展重点放在高科技和军事技术上时,日本的注意力从未离开过制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工业4.0最大的突破就是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探索!日本的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日本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曾考虑为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提供优惠税制、优惠贷款、减税等政策支持,以解决劳动力缺口问题,支持未来工业化生产线。 、产业智能化,希望通过该行业的高投入解决劳动力缺口问题。
因此,日本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普及工业机器人,目前已研发出第三代、第四代工业机器人。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智能生产线。例如,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通过采用机器人、无人搬运车、无人工厂等先进技术和产品,以及采用新技术减少喷漆和热处理工序,将生产线缩短了40%。还缩短了40%的生产线,改变了车身结构设计。焊接生产线由18道工序减少到9道,建成全球最短的高端整车生产线。
此外,日本也有更多企业采用小型智能设备。作为汽车行业的“幕后大佬”,著名零部件企业日本电装对铝压铸件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进行了改革,使压铸线的生产成本降低了30%,减少了设备面积80%,并减少能源消耗。减少 50%。成本大幅降低,加上日系车企销量大幅增长,日本电装近年来一直位居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排名前列。尽管日本电装的业务涉及领域广泛,但火花塞和导航系统仍然为消费者所熟知,成本对这项业务的影响非常明显。
智能化和最小化人力是日本工业追求的目标。本田正在将尽可能多的任务集中到一个流程中,以便生产线变得非常精简和集成。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柔性生产”。但这对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器人必须根据数据及时做出判断和决策。此外,日本电子巨头之一的佳能从“单元生产方式”转向“机械单元方式”,打造了全球第一家数码相机无人工厂。
日本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机器人被视为继电视、电脑、游戏机、智能手机之后,未来家庭的第五类智能终端。日本软银集团创始人兼总裁孙正义对机器人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在Softbankworld 2014主题演讲的结束语中表示:“到2050年,日本的经济竞争力将位居世界第一。日本将不再是‘沉没的国家’,而是将作为‘陆地’而复活”。冉冉升起的太阳!
这为他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种豪迈的话语加上日本年轻人的掌声,真是能震撼中国人的心……
孙正义首先清楚地看到了日本的一个短板:“生产力×劳动力=竞争力”。中国、美国、印度的制造业劳动力分别高达7000万、1000万、1000万,而日本只有700万。万;同时,相比中国和印度的平均月薪仅为7万日元和3万日元,日本的平均月薪为25万日元。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在生产力和劳动力方面处于劣势,竞争力下降是必然的。
但孙正义提出了一个复活方程式:3000万台每天24小时工作的工业机器人相当于增加了9000万制造业工人,而支付给每个机器人的“平均月薪”仅为1.7万日元。毫无疑问,日本会解决这个短板。孙正义确实是日本不可多得的人才。最被外界津津乐道的是,1999年他决定投资2000万美元入股中国阿里巴巴时,只用了5分钟就做出了决定。这笔投资使他至今仍是阿里巴巴集团第一大股东,投资回报超过3000倍,被誉为日本的“巴菲特+盖茨”。
说到这里,我觉得最可怕的不是阿里巴巴被日本人控制,而是日本企业家的那种政治野心!所以,日本人有值得我们警惕的地方,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已经掀起,世界再次被瓜分。日本、美国、德国、英国都是“瓜分领土”,不是用枪,而是用技术。这一次中国不会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