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安庆一财软件开发有限公司金千牛分享,金千牛曾任今日头条运营总监、和讯博客主编。文章中,他谈到了推广初期开发App和推广微信公众号的利弊,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其中有很多有用的信息,强烈推荐大家阅读。
但如果你时间不够,也可以直接看三个结论:
1、如果没有服务器+客户端开发双专职人员,不要轻易考虑做APP。
2.不要轻易放弃PC版网站。计算机网页的用户数量并没有下降得那么严重。至少大家还是需要用电脑来工作,还有来自搜索引擎的流量。合格的PC版网站必须能够适配WAP版网站,方便用户的移动设备访问。
3、越早开始运营微信公众号越好。也可以考虑其他平台的媒体账号,比如今日头条、一点、搜狐、网易等,启动成本较低。相当于用简单的方式测试你的想法,并且可以得到用户的直接反馈。所谓操作,无非就是将成功的模式放大,使其更深、更广、更系统。
如果你做的事情是工具型或者社区互动型,那么构建一个APP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两类产品在微信中几乎没有回旋余地,就像带着枷锁跳舞一样。如果你能通过打造一个APP来获得更多的用户,我想这一定是高忠诚度和更大价值的标志。总之,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不断修正,一寸寸开始走。
创业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在运营微信公众号时,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经常会问:“你现在转向纯内容了吗?”还有我之前认识的网友(我的目标受众)也会问,“这是你唯一的微信公众号吗?”言外之意就是,想要创业,就得长期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这就有点不屑了。
我遇到的另一群人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是个人投资者和企业家。投资人跟我聊天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问:“你的微信公众号有多少粉丝?”当我报出粉丝数的时候,我愣住了,说:“你粉丝太少了,你得想办法。”从那以后,我经常把它们扔掉。过来让我看看一个成功的微信账号。
不少草根创业者也非常重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强调说:“一定要重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APP是个坑,先做微信吧”。
制作APP面临的问题:创业容易陷入泥潭
从我实际的项目经验来看,做一个APP绝对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定位是以移动端为核心,所以PC版的网站非常简单,主要提供后端和界面。网站PC版的开发很早就完成了,但客户端却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联合调试。
客户端开发是如何陷入泥潭的?因为我是根据在“大公司”(比较大)的经验和惯性来规划的,但是资源投入跟不上。
我们找的兼职工作没有保障,各个公司的客户端开发人员似乎都在不断迭代产品、加班加点。再加上APP软件开发的琐碎性:逐个像素调整风格并使其兼容,还涉及到与服务器和PC版网站交互并同步信息,这就更加麻烦。
当解决方案基本完成后,我们还要为上线后的推广做准备。据从事APP渠道工作的朋友介绍,目前一款热门APP的用户获取成本线上几乎是2元,而线下成本通常是线上的一倍以上。通过这种方式进来的用户,往往其中就有水分。如果产品本身吸引力不大,未来的留存也会成为问题。
产品在线上线推广后,为了提高留存率,必须对产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迭代,这也需要大量的投入。
虽然我和团队正在逐步克服上述问题,但如果你现在问我是否应该做一个APP,我会持谨慎态度。那么不做APP,直接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可以吗?
微信投资的四个问题:深渊中的风险
当我的项目APP开发遇到上述困难时,我感觉自己不能再等了,所以这段时间我加大了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力度。
一方面,我收到了微信高水位带来的一些用户红利,感叹微信公众号建得太晚了;另一方面,我也感受到微信汹涌大海中的深渊——它可以让你成功,但也可能淹没你。你,失去你。
对于前一方面,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看到了微信的巨大威力。下面我将重点讨论后一方面的风险问题(这只是一瞥,还请指正)。
风险1:账户被毁和入狱
创建微信公众号首先要有个清醒的认识:这不是一个你可以完全控制的领地,你拥有的只是使用权。您的账号可能会因被微信官方举报或认定违法而被暂时或永久封禁。
不久前,我的一个朋友就遇到了账号被封的问题。这位朋友看到有的账号有很火爆的新年抽奖活动,于是他也策划了一个类似的活动,让用户回复数字,抽签获取内容。他准备了一个多月,但上线后不久,他的账户就被封了。
最初的原因是该内容含有色情、淫秽等违法信息,被永久封禁。这位朋友很着急。他多年来一直负责网站的内容审核。怎么可能有色情或者违法信息呢?后来经过一番努力,他申诉了,理由改为诱导分享,并被禁言一个月。这位朋友说,也许原因一开始就写错了,我真的要感谢你没有杀了我,因为如果这个运行了几个月的微信账号被永久封禁,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化为泡影。徒劳的。
事实上,即使被封一个月,损失也会不少。我记得大象公会、钛媒体等一些大牌也被封杀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大象公会被封杀后创始人黄章进的糟糕心情:他心不在焉,看着网上的东西,愣住了。在2014钛媒体年会上,钛媒体还向导致被禁的作者颁发了年度最具破坏力奖。该作者的一篇文章导致钛媒体微信账号被“封杀”一个月。
我的朋友事后反思并与其他人交谈,但他仍然不太明白诱导分享的确切定义。不过,在他之前和之后做过类似活动的一些大人物却没事。他表示,在做活动之前,他已经仔细阅读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以及之前的公告。但判断权在腾讯官方,因此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风险二:你产品的命运与平台绑定
前几天,另一位正在创业的朋友告诉我,他目前的目标是尽快创办一个微信公众号——之前他是基于微博,拥有数千万粉丝的。他觉得现在开始已经太晚了,而且现在已经很困难了。我说你微博粉丝没那么多吧?他说粉丝会变老。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
如果你押注某个平台,当平台繁荣时,你可以分享平台成长带来的红利,但如果平台失败了怎么办?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微信会衰落。在业内,张小龙已经被誉为产品经理之神,堪比乔布斯的人物,而腾讯又垄断了中国即时通讯市场这么多年。但我想说,坚强从来都不是无敌的理由。
互联网领域,格局变革正在加速。举个国外的例子,MySpace当年风靡一时,2005年被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后来被Facebook取代。 Facebook这两年已经变成老家伙了,年轻用户纷纷选择新产品。于是Facebook开始了收购狂潮: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以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
国内的一个例子就是微博。记得四年前,李开复出版了《微博改变一切》一书。那时候微博正处于鼎盛时期,几乎所有人都上微博。如今,微博的受欢迎程度早已被微信所掩盖。尽管微博官方发布的数据仍在创造新的辉煌,但数据可能具有盲目性和选择性。用户时间有限。当你经常查看朋友圈时,你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就会明显减少。
那么微信是否存在潜在的危机呢?我认为有:
微信为何屡次打击诱导内容分享行为?由于朋友圈的承载能力有限,所以朋友圈的定位是朋友之间的社交网络。从我个人和一些朋友的经验来看,我刷朋友圈的频率比以前少了,花的时间也比以前少了。为什么会减少?因为朋友圈里无趣的信息越来越多。
我觉得这主要是微信产品设计决定的:
1、微信将通讯属性与社交属性相结合。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但它也带来了问题。
微信有两个核心功能,一是即时通讯,二是朋友圈互动。这两者的结合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造,但我问一个问题:你的微信通讯录里有多少人是你真正关心他的生活,爱看他所见,爱听他所想的?感觉如何?
微信的通讯属性可以让我们将工作中接触到的人(同事、客户)添加为好友。当代年轻人换工作非常频繁。每次他们换工作时,他们的地址簿都会添加很多人。这样一来,他们的朋友圈就会变得越来越臃肿。当你的朋友圈积累到1000人以上时,你能一一查看多少信息?朋友圈好友上限为5000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人的好友数量会越来越接近这个上限。
你可以说,设置一下,让你看不到对方的朋友圈不就好了吗?问题是大多数用户不会更改默认设置;由于面子问题和一些功利,你的朋友圈不让人看到就不好,被别人喜欢但不喜欢别人也不好。也许如果你多给领导、同事、客户点赞,会给你带来职业上的提升。
我在美国的一个朋友说,中国人完全把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是的,我们经常要在半夜通过微信讨论工作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WhatsApp只有通讯功能而没有朋友圈也是有道理的。至于Path这个曾经在国内小圈子里非常流行的国外移动社交应用,它有150个好友的限制,这是有道理的。
路径只能添加150个好友。官方给出的理由是牛津大学一位教授的研究,他认为人们最多可以与150人左右保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其中包括5个最好的朋友,15个好朋友,以及50个最亲近的亲戚和朋友。
2、微信将内容分发与通讯、社交属性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但它也带来了更大的问题。
微信的另一个核心功能——公众号的发明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即时通讯领域取得成功的微信,先推出朋友圈,随后推出微信公众号平台,以“个体再小,也有自己的品牌”为口号,创造性地将媒体内容分发与即时通讯结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传统内容生产者的困境。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微信公众号从0个增长到千万个。受益匪浅的是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去年我回到大连,拜访了我的老东家半岛晨报,发现大家都非常重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而且运营非常有效。更多媒体人从微信公众号运营中受益。听一位财经媒体人说,一个朋友开的财经媒体账号一年赚80万元,远远超过他在传统媒体鼎盛时期的收入。
然而,微信公众号的一个大问题也出现了。主要通过朋友圈传播内容。根据微信去年底官方披露的数据:
在微信中,20%的用户去订阅号选择内容,然后80%的用户在朋友圈阅读内容;当微信用户看到想要转发的文章时,61%的人会转发到朋友圈,39%的人会将文章转发给朋友。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验证依赖于朋友圈的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朋友列表逼近5000人的上限,导致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此外: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做微商的朋友;
很多人无法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在朋友圈转发公司相关内容往往成为一种工作要求;
微信有着连接一切的宏伟野心。无数校园门户、企业宣传网站、团体门户、政府门户都支持分享,并且拼命想办法让用户分享朋友圈链接;
例如,您现在可能会看到安庆一财软件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链接。如果有一天微信真的连接了一切,你甚至可能会看到冰箱、彩电的共享。
如果这一切继续下去,朋友圈里的信息将会越来越多,朋友圈正在成为另一个微博。
许多科技媒体人在发表的文章下留下了自己的私人微信ID,而不是微博。这也说明大家把朋友圈当成微博:这几个月,朋友圈报道的热点事件越来越多。诸如姚贝娜之死、柴静引发的环保热议等纷纷登上银幕。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微信公众号的存在和网页链接的传播已经穿透了朋友圈朋友关系的封闭性。写到这里,我想我明白了为什么微信如此严厉地打击诱导分享了。
近日,微信官方再次严厉打击诱导分享行为。这次不仅处罚微信公众号和网站,还处罚个人,实属罕见。 3月15日,《微信朋友圈使用标准》发布。
风险三:微信开发靠什么?
据我观察,做得好的微信订阅号和微信服务号有四种:
第一类是传统媒体人。
他们非常擅长创造个人内容和媒体的整体风格。当我做订阅号的时候,很多传统媒体的朋友给我提建议,建议我的内容要突出主题,有调性,展现主编的迷人个性。
第二类是传统媒体。
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电视媒体,如果每天坚持推送微信二维码,就能吸引大量粉丝。
第三类是特色鲜明的自媒体人或名人。
第四类是大笑话。
也就是从新浪微博转来的这群人。他们非常了解用户的喜好并拥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可以尽快找到或创造出适合传播的内容,并通过相互促进共同努力快速成长。
我提到的四个类别是基于我自己的观察。肯定还有更多类型表现良好。我只是给你一些想法。我希望你能考虑一下。您有哪些独特的功能或资源可以帮助您建立安庆易才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一位在凤凰网、淘宝工作过的朋友告诉我,我们这些在较大的网站上运营、做微博、微信的人,真的不如那些媒体人和小丑。这是我们自己的缺点的比较。人的力量。
微信的受力面很窄,越窄,他们就越擅长。我们的优势应该在于正规军的打法,就是建网站、建平台。
我知道你会说这太难了,而且我认为这也不容易。那么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
风险四:你是否错过了运营微信的最佳时机?
创建微信号后,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参与互推、在其他平台的媒体账号上添加微信号推广等,但转化率都比较低。比如,在其他媒体平台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有20万人阅读,但带过来的粉丝数量还不到20个,转化率很低。做了很久的朋友告诉我,一年前,转化率比现在高很多。
假设你的微信账号刚刚上线,或者你的粉丝还很少。为了把你的微信账号做大,你显然需要比先行者付出数倍的努力。由于微信的内容已经大大丰富,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用户对微信越来越挑剔,订阅号的开通率也很低,微信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
您能投入多少资金来运营微信公众号?
综上所述
写啊写啊,文章就这么长了。为了感谢您阅读本文,以下是实用信息。我的建议如下:
1、如果没有服务器+客户端开发双专职人员,不要轻易考虑做APP。
2.不要轻易放弃网络。计算机网页的用户数量并没有下降得那么严重。至少大家还是需要用电脑来工作,还有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有条件的,Web必须能够适配手机,方便用户在移动设备上访问。
3、越早开始运营微信公众号越好。也可以考虑其他平台的媒体账号,比如今日头条、一点、搜狐、网易等,启动成本较低。相当于用简单的方式测试你的想法,并且可以得到用户的直接反馈。所谓操作,无非就是将成功的模式放大,使其更深、更广、更系统。
当你有足够的实力做APP的时候,你还需要看看你的产品的特点。我认为纯粹的信息性内容对于制作APP来说意义有限。用户在阅读信息时,倾向于选择门户型信息类APP,如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
如果你做的事情是工具型或者社区互动型,那么构建一个APP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两类产品在微信中几乎没有回旋余地,就像带着枷锁跳舞一样。如果你能通过打造一个APP来获得更多的用户,我想这一定是高忠诚度和更大价值的标志。总之,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不断修正,一寸寸开始走。